急救车的警笛声,是我生命里最熟悉的“背景音”。从穿上白大褂、踏上急救车的那天起,我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0年。
这20年里,我见过凌晨三时空荡的街头,接过突发心梗、意识模糊的老人,送过意外受伤、哭着喊妈妈的孩子,在无数个“与时间赛跑”的瞬间里,慢慢沉淀下对“急救”二字最深刻的体会。
吴昕在工作中 袁婧摄
在“快”的背后,更要藏着“暖”
很多人觉得急救只需要快——快接警、快到场、快处置,但20年下来我发现,“快”的背后,更要藏着“暖”。急救现场不只是技术的考验,更是和患者人心的对接。
有一次,我接到一位突发脑溢血的独居老人,他倒在地上,意识模糊中还在喃喃念叨“没人管我”。我一边跪地去测他的生命体征、做基础急救,一边下意识蹲下来,握着他冰凉的手说:“大爷别怕,我们来了,已经联系您家人了,马上就到。” 后来老人康复后,特意托家属送来一封手写感谢信,说那天我那句“别怕”,让他抓住了一点光,有了活下去的底气。
对我来说,急救的每一秒都关乎生命,但一句轻声的安抚、一个稳定的眼神,能让慌乱的患者找到依靠。我们抢的是时间,救的是生命,暖的是人心——缺一个都不算完整的急救。
120救护车是吴昕最忠实的“陪伴者” 受访者提供
技术要“过硬”,心态要“归零”
20年里,急救技术在更新。急救医生接诊患者后,可以即时通过车载终端将实时心电图、血氧数据等传到目的医院,屏幕那头的医生可以同步获悉患者的情况,等送到医院时,一切准备就绪。
但我对“专业”的敬畏从来没变过。我总记得刚入职时师父跟我说的话:“急救没有‘差不多’,每一个操作都要精准,差一点可能就是生死之别。”
即便有了20年经验,我依然不敢有半点松懈,始终抱着“归零”的心态。因为每次都是新的情况,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急救现场——哪怕是常见的心梗,年轻患者和有基础病的老人,处置重点也不一样。不能凭经验“想当然”,必须到现场后重新评估、精准判断,对生命的敬畏,就藏在这份“不松懈”里。
急救从不是“一个人的战场”
常有人说“你们急救医生很伟大”,但我每次都会纠正:“急救车不是‘孤岛’,我们背后是一整个团队,少了谁都不行。”
有一次,在马路边一位外卖小哥突发哮喘,呼吸困难到说不出话,嘴唇发紫。我在车里跪坐着给患者吸氧、喷药、监测血氧,司机一边盯着路况,一边跟我同步“还有5分钟到医院”;调度中心提前联系了医院急诊,我们刚到门口,急诊医生、护士已经推着抢救床在焦急等待——正是这样“无缝衔接”的配合,让患者在最短时间里得到了进一步救治,最终转危为安。
20年里,我早已习惯了和调度员、司机、医院急诊团队的默契配合:我负责现场急救,司机负责最快到达,调度员负责衔接各方、打通“绿色通道”。这份“众人拾柴”的协作,才是守护生命最坚实的保障。
如今,我的急救包上已经磨出了深深的痕迹。有人问我,20年每天面对紧急情况,累不累?我说:“听到警笛声,还是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;看到患者从濒危到稳定,还是会觉得一切都值。”
对我而言,急救从来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,而是一场“向着生命奔跑”的终身承诺。
本文作者: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、急救培训导师吴昕
亿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